龙舌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最后机会成交三板斧,你见过付款比话术
TUhjnbcbe - 2023/1/14 21:23:00
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鲁迅先生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反映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物以稀为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短缺因素对商品的价值会有很大影响。人们对稀少的东西往往都有着本能的占有欲,总是害怕得不到或者失去。

在消费决策方面,则表现为越是表面上看上去稀少的商品,人们就越想买到它。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课程顾问,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酌情使用使用“数量有限”的策略。

当你把某款课程塑造成即将满班或是“末席剩一”时,把“定金不到开班即满”的情况如实反馈给家长时,“促单”对家长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馈赠”。

君君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咨询师,至今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稳坐“销冠宝座”,尽管面对的家长各不相同,但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完成“临门一脚”,巧妙地运用“短缺心理”促使家长高概率当场成单,以下是他上周在内部交流会上分享的三个成交场景。

场景一:限时满班

“这位妈妈,暑假班的报班信息已经发出快一周了,您怎么现在才来?昨天的时候咱们两个班的前排听课座位几乎都被秒完了,毕竟是前区教研员老王的数学预科,我们这边数得上的优质师资,您可以再考虑一下,咱们孩子是否能跟得上学习进度,只要您点个头,我这边再额外送您一套老王的网课方便提前让孩子预习课堂知识,否则明天再来,我怕这最后为数不多的好座次都被抢空了。”

场景二:借人成单

“喂?是李老师吗?我是小君,您这边的上次和我说还能再插一个学生,我这边正好有个家长,孩子基础不错,应该能跟得上您的教学进度,你要不再考虑下?”

过了五分钟,手机铃声响起。

“哎呀,太感谢了,人家爸爸大老远过来一次也不容易,我现在就把手续做了,我们可是说好的,您别到时候反悔…”

场景三:限时优惠

“您或许可以考虑下多报几个课时,咱们校区周年庆,只要满二十课时就免书本费,因为是新生,您这边还能再额外获得一张可以畅听30天网课的“学霸卡”。”

说完便悄悄取出了早就备好的一小叠实体卡,松垮的橡皮筋从侧面说明了这段时间活动的“火爆程度”。

这样的说辞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家长在其影响下,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因为报不到班而后悔,总是会果断地做出选择,这就是君君的成功之道。

可见,数量有限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确能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咨询师能够把这种策略合理地应用到关单过程中,显然,能有效地促进转化结果。

所以,如果当咨询师发现家长对某款课程很感兴时,只要在第一时间对他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在说明课程可靠、价格优惠的同时,再加上一个善意的提醒。

家长会在害怕错失的心理作用下,迅速地做出决定,先给孩子报了再说,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上。

机会少了,课程对家长的重要性就自然高了。

在销售领域里,这种利用“害怕买不到的心理促成关单的方法叫作“最后机会成交法”。不过,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这三个问题,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真实的末尾席位

作为咨询师,无论销售的课程产品是否具备绝对的竞争力,只要是发自内心地想拿下这一单,就应该让家长切实感觉到这是最后的报班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尽快做出决策,迅速完成签单。

无论是限时、限人、还是限价充其量不过是技巧,营造“真实”才是本质,任何咨询师说服家长的前提都是先说服自己。

2.精准的心理布控

切忌盲目相信方法,如果家长本身对这款产品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刚需”,那,采用这种技巧来促成订单显然是无效的。

因为,即使真的是最后机会,报班与否对他的影响都不会太大。所以,咨询师只有在家长对产品有浓厚兴趣、志在必得时,才能运用这种“最后机会成交法”

3.善意的“温馨提示”

有些咨询师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促单时,往往喜欢说一些恐吓家长的话,诸如:“再不报班就满班了,别让孩子恨你一辈子”。

这种话,咨询师不是不能说,而是要少说,因为说多了容易让家长心生厌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时,咨询师并不需要采用恐吓家长的语言,只要传递到课并且证明该门课的稀缺性就够了。

营造课程稀缺性,并非一日之功,难不在让家长相信,而是要自己先信,欲速则不达,保持良好的心理素养,只要你怀抱善意,报班都是必然结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后机会成交三板斧,你见过付款比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