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舌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超全面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上实战型一篇
TUhjnbcbe - 2021/12/4 13:41:00
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戳上面的蓝字
  引言:
  对于多肉植物的栽培,从头到尾经历了不过3年。承蒙各位花友的教诲,在这3年里让老姜略微积累了一点浅薄的知识,凭着个人的臆测与杜撰,多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半瓶醋的老姜总是妄图系统性地总结出点秘籍、窍门之类的,幻想回馈大众,无奈学识浅薄,一直不敢在高手林立的论坛上班门弄斧。
  绪论:
  南非,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类型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由于受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响,南非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气候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温暖、潮湿,而西部则比较干旱。正因为如此,东海岸的陆生植物种类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百合科瓦苇属植物,(也称12卷属、独尾草属)和番杏科中的大部分种类就生长的南非东海岸。
  对于多肉植物的的栽培,老姜的涉猎并不很深,主要研究方向也就是以上所述的两种,虽然,对于原产墨西哥的龙舌兰科植物姜某人也略有了解,但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从栽培研究角度来讲龙舌兰科植物是属于另一个系统,所以暂时不在以下篇幅中探讨。
  南非的多肉植物种类有将近种,上述的两个大属最多占了十之一二,文章之所以敢起如此海阔的名字,并不是因为老姜夜郎自大,而是因为有个前提——即家庭栽培。
  家庭栽培是一种模糊概念的栽培形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家庭环境里不可能为满足不同种类植物生理需求上的微小区别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而只能根据相同产地的植物具有相对较大共性这一特点,进行相对统一的管理。比如冬种型多肉植物各品种间习性差别就不是很大,虽然品种繁多,真要认真起来,种植物可以有种养法,但是如果你装傻充愣,当他们是一个品种,一样的伺候,最后长的也不过如此。这也就是老姜所说的模糊栽培概念。这个概念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可支配的空间,用最小的代价养好更多的植物。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模糊概念的思想指导,本篇大部头才能够得以成文。


  一、家庭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家庭栽培的定义不是说这块地方是你家的就是家庭环境,(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这么大,住平方花园别墅和住厨房厕所一把抓的鸽子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杜绝一切不和谐因素。有必要先在这里定义一下,我认为的家庭环境是指:仅在居室内阳台、窗台、花架等简易环境豢养,并在没有人工药物、激素等高科技手段干预下的业余栽培。露天的庭院、露台、小型温室等不在此列,当然,局部利用简易手段进行的加温、加湿等应该属于家庭环境范畴。
  家庭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1、以室内、非露天环境为主,上部空间有遮蔽,很少有直射阳光,采光主要依靠散射光。(别以为你拉把躺椅坐阳台上晒太阳的行为就是日光浴,透过雨棚和玻璃的光线只能称作为光线,而不能叫做阳光,或者你可以先到马路上去感受一下)
  2、昼夜温差低于天气预报的理论温差,并且高温不高,低温不低,全天高低极限温度均接近与当地当天的平均温度。如果不是这样,我只能认为你住在凉亭里。
  3、空间较闭塞,空气流通量及对流强度需依靠人工手段干涉,浇水后湿气易聚集,但正常情况下空气湿度变化不大,且全天平均值小于室外空气湿度平均值。
  4、家庭栽培养护实施者大多为普通爱好者,非专业人士。不懂什么叫激素水平、什么是农药的药理作用、什么叫植物的生理结构等等。当然,基础的知识还是需要一点的,否则,把颗生石花养成长鼻王还沾沾自喜,那势必是要影响到老姜这篇大部头的普及效果的。


  二、南非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
  南非东海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气候怪异,所以特产的多肉植物也很有个性。抛开特立独行的不说,总的来讲,这些植物喜凉厌热,但又不能抵抗冰点。喜湿厌燥,但又不习惯积水。喜阳怕阴,但又不能过分暴晒。最后,最大的特点是,把以上三项融会贯通而后变本加厉地反其道而行之,它居然也照样活的好好的。。。。。。当然,要到达这个程度也是有先决条件的,普遍情况下,在各位家里,杯具事件应该是一直在发生。
  1、瓦苇属植物的生理特性
  瓦苇植物是冬种型植物,南非当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长的季节。既然是冬种型植物,那就说明此物种喜凉,但是南非毕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决定它哪怕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太低,以南非开普敦为例,当地冬季平均气温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会短暂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尔也有2-3度的极限低温。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气温比我们南方城市的冬天好过多了。(同样是带个南字,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想起杭州冬天冰凉潮湿的被窝,六月天意淫中的老姜不禁寒战连连。。。。。。)不公平的事情还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气温26度,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晚上经常有15度左右的低温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啊。对于我们广大饱受南方气候折磨的花友们,南非绝对是可以排进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产地的夏季,由于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数瓦苇植物处于保护性休眠状态,极少有夏季生长的品种,除了少数高原性的稀有种外,其他品种大多会靠缩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来抵御强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发。不过幸好,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会经常侵蚀内地,所以在晚间会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润一下干涸的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地的瓦苇能够在夏季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延续生命的原因。
  瓦苇属植物属于半阴生植物,当然,所谓的半阴生也是比较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半阴生,并不是说要长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时间。从原产地植物图片上来看,裸露的岩石地带,瓦苇植物的数量明显很少,状态也不十分饱满,甚至可以用干瘪,焦枯等字眼来形容,(想象一下,西北地区农村里80岁的老奶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而林下,草丛中,瓦苇植物的数量及表观相对就比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日照。根据老姜累积的经验及相关文献参考,我认为瓦苇植物适合每天3-4小时中等偏弱强度的日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阴生。
  既然是半阴生植物,那相对来说,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须与之匹配。从逻辑上来分析,既然怕暴晒,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损失,所以水分的不间断供应是必须的,而在非洲这样晴热少雨的地理环境下,注定了原产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这样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储备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说明了瓦苇植物同时也具有抗旱能力。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给他太多,反而会撑死。这是个共识,也算是这个论述过程中的公理,不需证明。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瓦苇需要水,但不需要经常大量的水。换成听的懂的话——把水分供给分为湿、潮、润、干四档的话,那瓦苇应该适用“润”。
  瓦苇植物的储水能力,以及原产地的土质关系(这是相对于原产墨西哥的仙人掌类植物来说的)造成了瓦苇具有粗大的肉质根系,而并非是仙人球之类的毛细根。肉质根系的需氧量会很大,不同于毛细根,肉质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储存及输送养分,起了一个“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细胞略显粗大、紧密,作用当然是为了巩固其物理形态,相当于强化“管道”作用的意思。但是这样的组织往往新陈代谢缓慢,老去的细胞得不到及时补充。死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极易被厌氧菌作为滋生的温床——这就是肉质根容易腐烂的原因。但是瓦苇的根系也并不完全不同于仙人球类的根系,他们有一个很杯具的共同点,就是渗透压极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盐分非常容易渗透进细胞组织,导致细胞脱水。腌肉盐菜我们都会,一块肥嘟嘟的鲜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盐,过个半小时就会流一地的水。蚂蝗也是,碰到盐就化水。这就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而瓦苇之类的根系渗透压,可能只能和卧牛、蚂蝗相比。这当然是和原产地缺水有关,较低的渗透压可以让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
  2、番杏科植物的生理特性
  生石花和肉椎,也是南非东海岸的代表性多肉植物,区别于前面介绍的瓦苇属,这两个属的植物大多生长在岩石裸露地带,整日阳光暴晒,缺衣少食,每年只要有那么几毫米的降雨,就可以让她们在繁殖季节欢乐地生儿育女。而一旦老天开眼,多撒了几滴雨水,那往往会造成大批腐烂的严重后果,基本上,此类植物是属于典型的不知好歹型,环境越恶劣(相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讲)长的越繁荣。
  比较瓦苇,生石花和肉椎属于全阳植物、有带主根的半木质根系,需水量极低,(如大津绘等品种原产地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植物的抗性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强过瓦苇,特别是对于低温的承受能力(大约可以经受短时零下5度的低温)。
  与瓦苇的共同点是,同属冬种型、根系渗透压也很低。


  三、阳光及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
  1、阳光的作用
  万物生长靠阳光,一天不晒憋的慌。古人折磨囚犯,喜欢把人关进地牢,剥夺人家晒太阳的权利,由此可见阳光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相比动物而言,植物对于阳光的依赖性更高,因为光线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全身。有人会说,植物有根啊,植物的根才是吸收养分的。。。。。。我只能说,拜托把初中生物课本找出来。植物的根系吸收的只是原料,原料要经过输送到达叶片,然后通过叶绿素、二氧化碳、以及光线的催化发生光合作用,最终生成能供植物消耗的糖分。就好比你血管里流过的是血液而不是大米。
  阳光当然指的是全光谱的自然光,所谓全光谱,就是经过三棱折射后能反映出7种单色可见光的光线,所谓自然光,就是除了可见光以外还应该包括UVA、UVB、UVC等不可见波段的复合光线。其中对植物生长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可见光谱里的红、蓝光,以及UVA、UVB、UVC。现在市面上有高科技的红蓝植物生长灯,据说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成本估计远远大于一般家庭栽培植物的价格。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就算了,别当真。
  老姜觉得可见光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可见光的作用往往都容易被忽略,幸好我以前养龟养鸟的时候对不可见光的成分理解的比较深刻,趁着这个机会一并挤出来。否则满腹经纶不拉个一大坨出来,恐怕会憋出前列腺来。幸好文章不准备发表到论坛,只供内部交流,老姜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你爱看不看。
  2、阳光中不可见光的介绍
  UVA,波长~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大部分的透明材料,破坏生物表皮细胞,促进细胞老化,反应到人体,就会晒黑。MM们日防夜防的就是这个东东。而对于多肉植物来讲,这个波段的光线能促进表皮细胞老化,让外壳坚硬、厚实,看起来不会那么水灵,但同时植物的抗性会增强,对外界物理性破坏的抵抗力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家里住着的地方小区环境好的,放在外面的植物在野鸟、松鼠之类的禽兽蹂躏下能极大程度的提高抵抗力及成活率。更为重要的是,表皮适度老化的植物,能避免在突然增强的阳光下的晒伤,所以给予适当适度的UVA锻炼,是家庭栽培必须要注意的。
  UVB,波长~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中等穿透力。经过大气层只有2%左右的能到达地面。这个波段的紫外光能帮助动物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我们晒太阳其实就是在晒UVB,所以老姜喜欢叫它生命射线。UVB对植物来说,是促进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只不过他的促进作用是相反的。从表象上来说,它可以使植物矮化,从而可以将养分大量地积累到植物的根茎部,最终目的是通过营养的积累提高植物的体质,促进开花、结果。如果没有UVB,那世界上植物都会变成软趴趴的韭菜秧子。(林妹妹的体格,姚明的身高,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角度来说,UVB的照射,可以让植物矮化,紧凑,表象上是更加美观,实质上是增加了抗性。前面说的长鼻王就是反面教材。
  UVC,波长~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主要功能是杀菌,过强的照射会让细胞大量死亡,反应到人体就是皮肤癌变,反应到植物就是灼伤、焦枯。我喜欢叫它灭杀射线。不过幸好,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而且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保护臭氧层很重要。。。。。。)而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讲,由于药物普遍用量较少,为了植物的健康、灭菌的需要,适当的接受UVC照射是必须的,一来可以杀灭植物表面或周围环境的有害菌群,二来同样也可以促使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道理等同于UVA。
  好了,不可见光介绍完了,老姜几年的心血累积终于变成白纸黑字了,我爽了~
  3、植物对光的追求
  那么,家庭环境下的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你够聪明,那在看过上面的“生理特性”和“阳光”后应该已经有体会了,如果还没有体会,那也不能表示你迟钝,只能说明你比较好学。既然你这么爱学习,那就继续听我掰。
  家庭环境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有遮蔽,所以大部分时间没有直射光,而且由于有雨棚、窗户等物体的拦截,所以,哪怕照进来的光线也会缺乏足够的不可见光(如UVB,在单层玻璃的过滤下,损失率达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普通玻璃里的铅元素),而过多刻意加强的光照又会造成UBA和UVC的过量,原本水灵灵的植物要么被晒伤,要么变的老卡卡。应该可以说,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环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环境。这和你用了多少肥料,浇了多少水无关,这个是先天造成的。除非你愿意把家里的天花板敲掉,不过我估计住在你楼上的邻居不会答应。
  这样先天不足的环境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植物徒长、抗性降低、真菌爆发、细菌蔓延要么就是晒伤、晒死、晒的象干尸。。。。。。我们平时养花,经常会听人说,养花要露天,室内养的长不旺,养人不养花等等,这些话虽然出自于民间百姓,但是仔细研究,其实都有科学道理。关键问题也就是这个“光”字。
  事实上,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除了砸天花板,还有其他很多办法可以来纠正或者弥补缺光的不利条件。比如,药物、控水、采光方法、加大温差,根据季节分别对待等等。“药物”不是我的特长,一定是要被放弃的。而“控水”我把他归类在“水分”这一章节,现在也不说,这一章先说说其他两种方法。
  (1)阳台族有效利用阳光的窍门
  大多数公寓楼阳台族,应该都有个阳台,(我承认这是句废话,没阳台还养什么花呢)大部分阳台是包封的,包封的阳台采光条件不错,但是前面也说了,玻璃会阻断紫外线,所以我建议在你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长时间打开窗户。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番杏科植物,在全光谱的散射光的环境下,也远远好过光谱缺失的直射光。我曾经在家里做过试验,阳台无遮挡散射光下栽培的生石花和同样年纪、大小、品种但是在卧室飘窗隔着玻璃晒太阳的生石花比较,前者明显矮胖、结实,而且表皮老化的很舒服,完全不象后者那么水灵。甚至,在夏季,休眠也不明显。翻盆后就更有体会了,前者根系主根分明、粗壮、半木质程度不高,侧根及毛细根发达,拔起来带着好大一个土坨,而后者就要弱很多,虽然也很健康,但看起来明显就是温室里出来的娃,受不得风吹雨打。
  如果你养的是瓦苇,那还需要注意的是:阳台是三面开窗的,瓦苇植物要放在东面位置,而后在西窗边上要放上足够高度的绿植或是加挂遮阳网。如果阳台是仅南面开窗,那就需要放在西面位置,理由只有一个,瓦苇需要中等强度的短日照。而早上初升能晒进阳台的阳光刚好符合这一要求。至于遮阴,如果你的阳台有雨棚,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因为每个季节日照的角度都不同,越是夏季,日照角度越正,中午时分需要遮阴的时候,阳台里往往是照不进阳光的。如果你喜欢夏天的植物也是水灵灵的,那用一张单层的50%遮阳率的网就足够了。假使遮阴了植物还是干瘪,那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又可以翻盆玩泥巴了。
  (2)不同季节对采光的选择
  根据南非多肉植物都是冬种型这一特性,家庭栽培,就要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因为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的低温和夏天的高温,都不是瓦苇甚至番杏所能够承受的,所以这两个季节,大部分人家里的植物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不同的是,瓦苇在冬季是浅休眠,夏季是深休眠。而番杏则正好相反。也有少数条件好的同学会采用加温或者土制降温水帘等方式人工调节温度,使植物继续生长。不过,相信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和我一样,听之任之,任其自然休眠。(极少数同学夏天或者冬天仍旧大水大肥,唯恐植物吃不够的不在讨论范围)这样一来,植物的生长也就只有春夏两个季节,从我在杭州的气候来观察,一般生长高峰是在10月初——12月底,4月初——6月底。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这几个月时间,也就决定了你家植物的生长速度,有人经常会羡慕别人家的植物长的快,其实别人家的条件和你家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人家利用好了这几个月,而你家的植物在这几个月里把精力都花在发根上了。
  要利用好这段时间,给予植物充足的自然光是必不可少的,以瓦苇举例,在春季,经过一个冬天的连续阴雨,低温,植物在浅休眠状态下,体内积聚了不少的毒素,盆土里的细菌虫卵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徐徐渐进地增强光照,几个月没开的窗户也该开一开,一方面阳光下盆土的自然升温可以催醒植物分泌生长激素,再就是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盆土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菌、虫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突然暴晒,前面也说过了,表皮细胞没来得及老化之前,阳光中的UVA和UVB对植物是致命的。秋季也一样,除了注意日照强度和植物适应程度以外,秋高气爽的时候更加要随时
  我们前面说的徒长,不包括春秋季节植物快速生长造成的暂时性发散或拔高,控制徒长的最佳时机不在生长的高峰,而是在休眠前那一段时间,也就是南方的12月底和是6月底,因为那段时间昼夜温差大,植物也刚好进入营养积累期,这段时间适当地加大光照量,有助于植物矮化,紧密。同时也加大了养分的积累速度,既控制(或者说是纠正)了徒长,也利于休眠前的生理准备。
  以上是在保证最快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植物株型的一种日照方案,这样养出来的植物可能略显水灵,不是非常严格的紧密、矮胖。对于追求极端株型,并且不考虑生长速度,和植物比寿命长短的同学可能不适用,但是对于以养活,养健康,有空拍几张照片上论坛让新手点评为乐趣的普通家庭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四、水分及多肉植物对于水分的追求
  1、水分在植物生长三要素中的地位
  植物生长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按理说水是排在最后的,但是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说,我认为水分的控制比其他两项要重要的多,大家应该都有经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供给,都会造成植物生长不良乃至腐烂死亡。特别是家庭环境中,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小,所以很容易造成浇了水不会干,而浇水间隔一长,又会造成干透了很难浇透的矛盾现象。更多的时候,是盆土上面已经干透了,下面还是湿的,一个不当心,浇水一多,烂根、腐叶就会接踵而至。当然,这个土壤结构也有关系,但是事实上,只要控制好水分的供给,用土的配比则可以随意许多。有句老话叫做——浇水三年功,事实也是如此。家庭养花,浇水的技巧绝对是个重要的环节,而对于多肉植物这种特殊的类型,水分控制就越加显的重要。
  2、浇水三年功
  前段时间有空总结了一下这个所谓的“三年功”,同样的,不吐不快,写多少是老姜的事,看不看您随意。
  “三年功”伊始,是入门阶段,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水性”,有同学说“我水性很好,米10秒3,一口气憋8分钟。。。。。。”杭州游泳馆正在招救生员,拜托您还是赶紧去,别在这里听老姜胡扯把人才给埋没了。。。。。。
  (1)水性
  水分为几种,以存在形态来分,可以分为地表水和无根水。地表水也就是江河湖海里的所有液态水。无根水则可以是雨雪等在大气中自然凝结的液态水,也可以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水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气湿度。
  理论上来说,地表水由于溶解了不少的地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水的硬度比较高,H2O蒸发后会沉积下大量的析出无机盐。我们平时所说的水垢就是这个东西。而无根水就是地表水蒸发后遇冷再次凝结的产物,由于在蒸发前,已经抛弃了大量的析出盐分,所以也称为软水,其中虽然也含有微量的杂质(水滴凝结需要空气中的微尘作为核心),但是比起满地横流的地表水来,其含量可以忽略不计。
  前面也讲过,多肉植物的肉质根渗透压很低,过量的盐分会导致根系细胞脱水,所以我们讲,相对于地表水,无根水更加适合浇灌多肉植物。有高科技人士从地表水和无根水的分子链结构也分析过两者的区别,并且写过比老姜这篇大部头还要啰嗦的文章来论证,本想引用几段,又怕同学们看了打瞌睡,还是作罢了。
  另外,水的酸碱度也是影响水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酸碱度大家都知道,“农夫山泉有点甜”为什么会甜?因为那是弱碱性的。动物的细胞液是弱碱性的,只有快死的动物体液才会呈酸性,所以人应该喝弱碱水。而植物却相反,大部分植物需要的是酸性水,这也并不是说植物喜欢喝酸水,而是因为植物根系新陈代谢排泄的废物会堆积在根系周围,影响植物的健康,而这些排泄物以及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利用但必须先被溶解的元素,全部这些,都要靠酸性水来进行溶解。如果一个花盆里的土壤长期被碱水浇灌,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以上所有的这些都会板结在一起,最终成为这盆花花的坟墓的奠基石。又有同学说了:“我家就是用农夫山泉浇的花,怎么好好的?”这是因为。。。因为这个山泉还不够碱。。。。。。
  好吧,前面几段只是一个知识点,大家了解就可以了,真要操作起来,我知道你们还是会去用自来水的。其实南方的自来水一般都是酸性的,无非也就是水里的溶解物多了点,要用来浇花也是可以的。用之前放脸盆里放置一晚,一来让里面的氯气散散,二来也可以让水温接近室温。有空的时候让植物去淋淋雨,也就凑合了。
  (2)浇水的策略 
  养花没有定式,各家都有各家的养法,而且估计大家也是谁也不服谁。老姜每次去看花友,每次都是文绉绉的去,骂骂咧咧的回来。。。。。。同样的,浇水也没有定式,有人喜欢干养——干养便于植物的生殖生长,能更好的积累干物质,但植物可能就不那么水灵。有人却喜欢湿养——湿养有助植物的营养生长,枝繁叶茂,但是抵抗力可能会比较差。如何,优点缺点就放在面前,愿意怎样养,各位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无论喜欢干的还是湿的,浇水的时机还有要把握的,对于“时机”二字,相信所有的大仙都会一致相信它的存在。对于多肉植物来说,似乎“干透了浇”这个办法,已经成为了共识。的确,这个办法是个最保险的办法,很多能保持植物3年不死的同学,就是靠这个办法苦苦支撑着。但各位再仔细想想,如果大家都知道“干透了浇”,那还哪里来的“浇水三年功”这个说法,难不成,古人都是低智商,总结了五千年就总结了这么个“干透了浇”的傻办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干透了浇”只是花卉杂志上很多专家的口头禅,这些专家一怕别人掌握了核心技术,将来抢了他们的饭碗,又不甘心默默无闻地当个辛勤的园丁,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万金油一样的词汇来忽悠大家。无奈,老姜向来眼红嘴臭,打小就看不惯智商比我低,派头比我大的人,所以我要揭发他们。。。。。。
  “干透了浇”,什么叫透?是一天还是1个月?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词就是个诡辩的道具。植物,哪怕是多肉植物,根系脱水都会造成有关细胞组织的破坏。沙漠里的胡杨总算是能抗旱了,30年不下雨的地方也能长的张牙舞爪。但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以老姜在新疆工作生活的那几年的所见所闻——无论这个地方多少年没下雨,凡是有胡杨生长的地方,顺着根挖下去,5米以内保证土是湿的,地下水可能和几百公里以外的绿洲相连。你当植物是傻子啊?它们机灵的很嘞~
  觉悟吧!难道你家里的盆子里也有地下水吗?既然没有地下水,那你再给人家来个“干透”?人家能艰难的活着,就已经很对得起你的RMB了。家里毕竟不是大棚,大棚里有地气,有湿度,哪怕干个半年,空气中的湿度也足够要求不高的多肉植物喝一壶了,再加上温差什么的(后面会介绍)所谓的“干透浇透”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正因为这样,家庭环境下的浇水策略就需要专门的进行策划了。
  前面我们讲过,瓦苇要润,番杏要干,无论润还是干,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维持适当的水分是必须的。如果可以翻盆看土进行讲解的话,那么瓦苇盆里土表以下3公分干的发白了,再下面的土粒有湿气但不会粘连,就可以浇水了。而番杏则是最下部的1-2公分的土(不包括排水层)还有潮气的时候,也可以浇水了。这两个浇水的时机,可以在保证不因为过多的水造成植物生理障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维持植物毛细根上的根毛不被干死,植物的根毛也不必一直处于枯死——复活——再枯死的循环,有限的营养可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积累,植物长的自然会越来越好。
  说到“时机”当然也会说说“时机”的把握,我们不可能每次浇水都翻盆来看。这除了需要平时苦练手感、眼力等基本功以外,自然是有窍门滴~
  窍门1——称重法,先确定自己的配土,每次上盆尽量用相同的配方,同时准备一个空盆,装上干透的土,然后称重,记录重量后浇透水,再次称重,把2个数据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一天一称,除了可以检验你自己配土的保水性,最终目的是看几天可以回复到干土上盆时候的分量,在这个天数上减去1-2天,就是你需要浇水的周期了。以上说的是瓦苇,番杏的话,可以不必减天数。当然这个方法忽略了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一般有植物生长的盆土会干的快点,所以以上的得出的数据能够再和带植物的盆的重量进行同期对比的话,得出的浇水周期就会更加精确了。
  窍门2——植料变色法,加大配土中赤玉的比例,因为赤玉的土粒吸水性、水分传递能力相当好,而且有点水分就会变色,干湿非常直观。配土中赤玉土的比例加大,可以加强盆土内的水分传递,上面的土干的快,下面的水分会一直传递上来,直到下面的植料中水分的含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点为止,而这个临界点,往往就是浇水的信号的开始。建议配土中赤玉土比例加大到40%以上,盆面用2——3粒径的纯赤玉进行铺面,盆面的赤玉变成淡黄色发白的时候,瓦苇最多再等1天,番杏2天就应该浇水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配土得出的数据,同学们如果想用这个办法确定浇水周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配土进行调节,如果懒得调节的,那就继续慢慢看老姜唠叨下去,后面会介绍我自己的植料配方的。
  应该被唾弃的窍门
  1、牙签法,这个很多人喜欢用,但实际上很容易扎坏沿着盆壁生长的根系,再一浇水,烂你没商量。唾弃指数3星级。
  2、手指探盆法,这个办法以前在一篇别人翻译的文章上看到过,不知道实际上有没有人在这样弄,我觉得这个办法很蠢,先不要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用颗粒土,手指头根本插不进去,就算插进去了,手指头也会弄的脏兮兮,好好的盆面化妆土被弄乱,搞不好,盆面上浮着的一些宝贵的毛细根也会被插断,可以说,这完全是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办法,唾弃指数4星级。
  3、敲盆听音法,这个办法我不想再批评了,忒不靠谱,除非大家都练就了朗朗一样音乐家的听觉,否则,这个办法还不如用手指头直接插。唾弃指数5星级。


  五、种植介质的选择及其应用
  种植介质,指的是盆花根系生长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提供养分。这个媒介不单单是土壤,也包括各种有机类、无机类的无土栽培介质,常见的如:树皮、泥炭、蛭石、陶粒、兰石等,另类的如:煤渣、岩棉、聚酯泡沫颗粒、烂棉花等。当然也包括水培和空气栽培。
  总之,理论上来讲,能够在水湿和根系生长过程中保持物理结构不轻易改变,不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能够吸收、缓释水养的,粒度适中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栽培的介质。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只能生长在适合自身的介质中,这里所说的“适合”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比如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EC),介质成分,有机物含量,分解程度,粒度大小等。另外,单一的介质由于不能提供全面的养分,或者某种成分的含量过于集中,所以也不适合栽培植物。(这里不讨论水培,实际上水培也需要从外界给予丰富的养分才能让植物生长)
  这里需要推广一个概念——介质的亲根性。介质的亲根性,实际上应该叫做根系对介质的选择性。简单的说;植物的根毛喜欢攀援在哪些物体上,哪些物体的亲根性就强。这一特性是由植料的化学性质、物理形态、颗粒大小决定的。一般颗粒较小,硬度较低,质地较酥松、偏酸性的介质亲根性较强。亲根性很重要,它说明这种介质的各种性状都非常适合植物。根系上的根毛能够长期在上面生长、吸收水养。当然,也不是说其他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就没有根毛附着,因为植物根系对植料的选择不是事先预见的,而是事后纠正的,所以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根毛也会试图生长,但寿命会很短,无形中会增加植物的消耗,浪费精力。日积月累,植物生长的差距就会很大。我们平时翻盆的时候会看到,有些植物的根系上很干净,粗根细根都是光溜溜的。而另一些植物根系上却很脏,从上到下沾满了植料。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后者的根毛会更加发达,而上半部分往往更加健康。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两盆植物所用的植料往往不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介质亲根性的存在。
  理论就不多介绍了,这玩意要讲开了没有几十万字是收不住的,我们还是来讲讲实际的。
  1、各种栽培介质的介绍:
  (1)赤玉土
  对于家庭多肉植物栽培,最好的当然是模仿原生地的土质。老姜所在的公司在非洲地区靠近南部有项目部,所以老姜以前曾委托过当地的同事帮忙去研究过野外的土壤。总体来说,非洲当地以沙土质为主,其中砂和碎石的含量大约在80%左右,部分树荫和草丛中的土表覆盖有一层薄薄的腐殖质。土壤含水量极低,广袤地区下挖1米也不见一点湿气,但是在灌木覆盖的地区,30公分以下可见略微潮湿。从以上情况分析,原产地的土壤成分也就相当于粗砂+腐叶+碎石。应该说,这样的土对于广大多肉植物爱好者来说并不难获得,而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确实是在利用这样的介质在种植多肉植物,效果也不错。但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这样的配土显的太过厚重,对于在阳台或花架上大量栽培的爱好者来说,不是太合适。而且也略显粗糙,不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喜好(大多数喜欢多肉植物的同学都有洁癖,有木有?有木有)
  所以,以日本人为代表的小资人群,开发了以赤玉、鹿沼等火山灰为主的栽培用土,除了满足了国内大多数爱好者的需要,也为岛国的经济贡献了若干个百分点。以这两种为代表的配土材料,实属中规中矩,其成分在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介质的要求。日本人使用赤玉土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年“樱桃小丸子”热播的时候,片中有一集小丸子她爷爷就在那里筛赤玉土,估计也算是那时候的植入式广告吧。
  日本人除了多肉植物以外,在其他植物的栽培中也大量的应用赤玉这种材料。并以产地不同开发出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产品,老姜并不是在帮忙给赤玉土做广告。日本是园艺大国,但是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充分利用自身多火山的条件也是个无奈之举。穷人当然有穷人的活法,于是跑去富士山下挖点火山灰,后院歪脖树下去检点烂叶子,拌巴拌巴就拿来种花了,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于是这仅有的资源就被不断的开发,研究,并且系统化,市场化,积累了几十年,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的产业链。规模化、企业化的东西,当然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于是,四川的仙土被比下去了,东北的泥炭也被比下去了。。。。。。话讲回来了,我并不是迷信日本货,我迷信的是制度,体制下的东西一般总要比小作坊乱采乱挖的东西要稳定的多。
  赤玉土最大的好处就是低肥,微酸,透气,保水,以上4项几乎已经满足了大多数植物的生理需求,而对于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来说,几乎已经做到了绝配。一般的初级玩家在利用赤玉土进行多肉植物栽培时,无需太多的指点,都能养的不错,所以,赤玉土也可以称为“傻瓜用土”,它的特性使得多肉植物栽培的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价格也是不上不下,所以赤玉土也可以说是促进多肉植物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重点
  当然,除了赤玉,其他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有很多材料虽然功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某方面的特性却是大大超过中规中矩的赤玉土的。比如:
  (2)泥炭
  泥炭是灌木和苔藓类植物的尸体经过千百年的腐烂堆积而成。由沼泽植物演化而来的属于低位泥炭,含水量大,腐化程度严重,腐殖质含量高,但EC值很高,PH值偏低,东北黑泥炭就是其中的代表。高原和局部平原地区苔藓地衣类植物演化而来的是高位泥炭,由于长期处于干燥环境,并且经常接受日晒雨淋,所以腐化程度较低,腐殖质含量少,但是EC值也很低,PH值略低,以进口FFD泥炭为代表。对于植物来说,腐化程度低,腐殖质高,EC值低,PH略呈酸性是最佳选择,所以以上两种泥炭从特性上来说各有千秋。但是综合来讲,栽培多肉植物还是用高位泥炭更加有利。
  泥炭我们习惯将它作为配土中提供有机质的媒介,全颗粒介质中适当添加也可以起到疏松土质,加强土壤对肥水缓冲能力的作用,另外由于其纤维状的结构,所以可以营造适合植物根毛生长的微环境,对幼苗、弱苗的发根、复壮有特效。
  (3)兰石
  普遍认为的兰石应该是一种火山灰产物,也就是浮石、搓脚石一类高温发泡的矿石,不过也有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如塘基兰石、日向石等,由于性状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分开描述了,本文统称为兰石。
  兰石由于相对土壤来说质地更坚硬,吸水后保水能力要弱的多,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种疏水材料,其内部的气孔虽能短暂储水,但是由于还不能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程度,所以脱水很快。但是其气孔能减小土壤密度,达到疏松土壤的效果,天然火山灰质地的兰石的PH应该呈酸性,但人工合成的据老姜试验是呈弱碱性的,所以在使用中要区别对待。
  由于兰石相对土壤来说水饱和程度低,所以配土中添加兰石可以降低盆土的总体水饱和度,相对而言就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氧量。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透气”,石头是不会呼吸的,所谓的透气,只是间接达到的效果而已。
  兰石无肥,EC值根据产地或来源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人工合成的EC值会略高,所以在实践中应该首先选用天然的材料。
  (4)树皮
  可以用来作为园艺材料的树皮常见有2种,一种是松磷(就是松树皮外面的疙瘩),松磷价格较高,而且腐化程度很低,所以一般作为园艺覆盖的材料,不太适合用做栽培介质。其次是落叶类乔木的腐化树皮,这种树皮大多产自中原地区丘陵地带落叶林中的天然腐化堆积层,比较合适的腐化程度为3——5年,相比泥炭,其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被挤压变形导致土壤板结,并且树皮缓释有机质的能力更好,所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材料。
  树皮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有杂质混入,由于大多是天然采收,所以里面难免有虫卵、草籽、以及腐化不完全的其他有机质,这就很容易导致种植后盆内的生物体数量超标,通俗地讲;就是会有害虫和杂菌滋生。所以树皮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筛选、暴晒或者高温处理,这也是在家庭环境中制约它使用的一大缺陷。
  (5)蛭石
  蛭石是云母岩的高温膨化物,同原矿石相比,就好比是爆米花和大米的区别,蛭石的密度极低,内部空隙很大,一般在工业上用做保温材料。在园艺上用做疏松土壤,快速透水、储水并进行缓释的改良添加物。
  蛭石的水饱和度很高,单位重量的蛭石可以吸收4倍于自身重量的水。而且,虽然蛭石锁水性很好,但是其水传导能力却相当强。换句话说,就是盆土内添加蛭石浇透水以后,土层上下干燥的速度差比较小,这样一来,更方便栽培者通过观察土表的干湿来判断盆内的含水情况,从而减小了管理的难度。
  蛭石虽然是无机类矿石,但是它自身独特的离子交换能力却让它具有活性。具体的知识很深奥,这里也不冗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具有活性的蛭石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并且主要是群根的生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介绍花卉扦插、发根的文章中,都会建议大家用蛭石来作为介质。所阐述的道理不过是因为蛭石不含养分,比较素净等等,但实际真正的原因却是利用了蛭石的离子交换能力。
  但是蛭石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易碎,时间一长就会变成粉末,并且会相互粘连,最终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板结。所以蛭石只能作为幼苗、弱苗期的复壮或扦插发根时的临时介质,并不太适合大型植物使用。
  (6)珍珠岩
  也是一种疏水、透气的材料,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没有什么优点,规模化大批量种植的时候可以替代兰石使用,以节约成本。但是,家庭种植,不建议使用。一来是因为重量太轻,一浇水就到处跑,极其不美观。二来;这种材料粉尘极大,可能含有重金属成分,从环保及人体健康角度来讲,是不符合要求的。
  2、栽培介质的应用
  以上,明眼人可以看出,老姜还是偏向于赤玉土的。的确,用到现在,兜了不少圈子,我觉得还是赤玉最好用。我不追求什么特殊效果,只要植物健康,哪怕外形上不那么标准也无所谓的。所以中规中矩的赤玉无疑就是首选了。
  当然,再好用的东西也需要使用技巧,相比日本人大比例的使用赤玉、鹿沼等材料,国内更倾向于混合配比,一般玩家都会用轻石,泥炭,兰石等材料进行搭配,主要原因当然是让土壤成分尽可能的丰富,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再就是部分高级玩家也看到了赤玉土的不足,利用配比来扬长避短。取各种材料的各异的特性来满足自身不同的需求。
  对于我们重点
  (1)瓦苇类植物的配土
  瓦苇类植物,我们前面讲过,具有粗大多汁的肉质根群,对土壤的要求是透气大于保水。在配土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壤的透气能力,尽可能配出能满足空气流通同时又能保持湿润、肥沃的栽培介质。但也要同时考虑到盆土整体对植物的支撑能力。
  知道了赤玉的特性,配方中的主材当然就是赤玉,但是赤玉土养分不全,大比例使用会造出植物营养的缺失,而家庭栽培用肥很难掌握,所以就需要我们提前在土壤里添加营养物质。这里建议营养物质使用泥炭,并且最好是由东北泥炭衍生出来的颗粒泥炭。从而在增加土壤养分的同时,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透气性。
  当然,对于技术成熟的老手来说,纤维状的泥炭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前面讲过,纤维状的结构可以营造根部的微环境,而且可以增加根系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所以,对于能够妥善控制水分的同学来说,使用纤维状的泥炭相比使用颗粒泥炭,能够更加有利于根毛的附着以及生长,从而大幅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对于生长缓慢的瓦苇类植物来说,提高生长速度也就意味着早日体现植物的性质,早日开花结果,繁育下一代。
  其次是疏水类材料的添加,赤玉土虽然是团粒结构,土粒间有大量的空隙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但是由于颗粒本身就有很大的蓄水量,而且赤玉时间一长在根系的作用下也会散裂,所以,还是需要结构相对稳固的兰石来加强和维护盆土的透水能力并且降低平均含水量。兰石是配土中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减兰石来配出适合不同植物使用的介质。
  以上3种成分,分别定义为——主土、营养添加物、含水量控制材料,颗粒大小3——6mm,纤维泥炭的话,要用1毫米的筛子筛去粉末后使用。这3样配比可以满足植物的大部分需要。至于其他材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适当添加了,比如喜欢色彩丰富点可以加点红色的火山石,植金石。有旺根需要的可以添加蛭石,种生石花的同学可以加点熏炭(这东西实际上只能起到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所以在瓦苇栽培时没什么用处,除非是半炭化的,可以略微提供有机质)等等。
  介绍几种个人正在使用的,比较称心的配土:
  赤玉:兰石:颗粒泥炭=5:3:2颗粒大小3-6MM适合深盆,和粗大根的品种:如万象、玉扇等。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4:4:2颗粒大小3-6mm适合浅盆,根系不那么粗大的品种或者是正在发育的半大苗。
  微粒赤玉:蛭石:微粒兰石=1:1:1颗粒大小1-3mm适合叶插发根及幼苗的栽培。注意配比中的蛭石,请复习前面关于离子交换及亲根性的知识。
  (2)番杏类的配土
  番杏类植物大多以半木质化须根为主,并且由于此类植物有休眠的特性,需要在某个时期保持盆土的干燥,所以配土的关键在于需要同时满足须根需要的紧密环境以及快干的要求。
  紧密和快干,这两个概念看起来矛盾,其实从原产地的土壤进行分析,这两个特性是同时存在的。原产地的砂质土壤正是有以上2个同时存在的特性,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喜欢用类似的沙土进行番杏科植物的栽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家庭环境最好是用其他东西来替代,以避免过大的土壤密度造成盆土重量的超标,影响栽培的规模。
  还是以赤玉、兰石为主,这里需要用到的是1-3颗粒的赤玉和兰石,另外考虑到营养成分,纤维状的泥炭也必须添加。这样就可以初步配出类似于瓦苇栽培的合成土壤,但是这仅仅满足了致密的要求,对于快干的要求还是没有考虑到。所以我们需要在以上这个配比中加入适当的蛭石,前面讲过,蛭石有很强的旺盛群根的作用和水分传导能力,前者对于须根类植物是大有益处的,而后者可以让盆下部的水分及时传导到盆面上快速蒸发,正好也应对了盆土快干的要求。而番杏类植物一年一换盆的栽培手法,则会使蛭石容易碎裂板结的弊端被弥补。另外,蛭石还可以大幅降低盆土密度,减轻重量,从根本上把家庭栽培的配土和原生地土壤区别开来。凸显了家庭配土的优势。
  提供本人种植番杏的土壤配比: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蛭石=1:1:1:1另加少许熏炭,颗粒大小1——3mm适合生石花及肉椎的2年以上及成株。
  赤玉:蛭石:纤维泥炭=1:1:1颗粒大小1mm左右,适合2年内幼苗期。
  蛭石粉末:纤维泥炭粉末=1:2适合播种
  对于植料的配比,很多文献中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个人养护的习惯来调节植料的配比。但是老姜建议;应该是根据植料的配比,然后改变自己的养护习惯。因为植料的配比不具有随意性,相反,应该是非常严谨,并且是唯一的,最多只能根据所在地的维度来调节。老姜相信配土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公式”,只是暂时还没有人将他总结出来而已。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超全面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上实战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