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中的WeWork,
还能看到下一轮日出吗?本月最尴尬跨界新闻头条,非WeWork莫属!WeWork上市的新闻/八卦,占据了科技界头条、地产界头条、投资界头条,名副其实的跨界头条王。只是,这个头条新闻/八卦的内容,却是一天比一天尴尬:-今年1月,软银向WeWork投资20亿美元时,公司估值亿美元-接着,WeWork表示,其希望以亿美元的估值上市-9月,WeWork宣布其价值骤降至亿美元左右,回归去年同期估值水平
-上周,路透社表示,WeWork估值进一步缩水,降至-亿美元之间
-接着,WeWork说它将延期公开上市
-9月18日,WeWork创始人承认其IPO失败人生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做噩梦的显然不止有WeWork的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Neumann,还有WeWork的投资人、软银愿景基金的孙正义MasayoshiSon。彭博社最近一份报告说,软银愿景基金的投资人们(LP金主爸爸们)正在缩减对孙正义后续基金的潜在投资,不再看好的关键原因就一个:软银愿景基金此前对WeWork大举下注。孙正义的光辉战绩可能会就此止于吃瓜群众们津津乐道的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了。1.
是愿景还是海市蜃楼?
如果WeWork不复存在,那么吐槽家们会时不时挖坟鞭尸的。
如果WeWork从未存在,
那么吐槽家们还会揪出另一个天价独角兽来吐槽。
WeWork将火得发烫、庞然大物般的未上市独角兽形象,演绎到了极致:
-亏得轰轰烈烈,却把规模当作亮点:WeWork去年收入为18.2亿美元,亏损为16.1亿美元。嗯,你没看错,碎钞机一般的巨亏。
-WeWork号称科技治理物业社区,实际上就是做了个App、弄了些门禁机、搞了个时常断线的网络。当然,WeWork比它的国内copycat们优秀的是:租户会员网络账号确实全球通;比国内copycat们差的是:一不小心就有租户会员在网上乱来来根本管不住。-WeWork号称服务于创新类企业,实际上却连文艺类小微公司都守不住,于是只好到处拉着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做办公室统一装修的二道贩子的生意(毕竟装修工程队也不是自己的)。过段时间又发现每周一向租户会员提供免费早餐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乎10平方米会议室对外每小时收费元。-WeWork的物业社区团队们不善言辞不会招商,却直把办公当后宫,蹦蹦跳跳地演起格格贵人清宫戏。而年会则是全体员工飞到洛杉矶包下环球影城开趴体。没错,全体员工。——这会儿也就不计较什么成本了。
-WeWork的治理结构则让创始人基本上可以不受限地控制公司,亚当·诺伊曼在办公室里大肆举行龙舌兰酒满天飞的聚会,将装满杂草的谷物餐盒落在私人飞机上,随心所欲地颁布禁令禁止其员工吃肉。-这样一个浮夸的创始人显然是WeWork一宝,诺伊曼发表了一堆神神奇奇的演说,俨然地球总理。嗯,地球总统大概是孙正义。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愿景?当投资人拿着WeWork这样高估值高亏损的独角兽公司的票儿,要么在犯傻,要么在豪赌公司战略的光辉加上公司创始人的杰出。谁都不愿当傻子,这意味着,目前还只能算做赔钱货的企业,一定要有一个伟大愿景、远大前程,一定会在将来变得极具规模、让投资人极其有利可图。投资人的这种愿景,让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忍受着WeWork这家华而不实的企业不断恶化的治理水平。然而,创始人的举动和整个公司的走向,却让投资人(也包括软银愿景基金的金主爸爸们)真真变成了傻子。2.
是独角兽还是怪兽?
此时的资本市场,说好不好,说差也不差。
今年,美股IPO股票指数上涨了33%、而标普指数上涨了22%,这表明投资者对IPO们有强烈需求。并且,目前道琼斯工业指数仅略低于其历史新高而已。虽然投资人们(尤其是川普)对美股走势有很大的担心、对经济衰退有很大的警惕,但这本应该促使WeWork加速上市,而非“延期”、“暂停”。事实上,赶在市场变差之前,怂着也要发行上市的企业多了去了,去看看年的小米们!所以,对WeWork而言,上市失败唯一的解释是:WeWork再怂、再搞大甩卖(从亿骤降到亿美元估值),也没有投资人买账。WeWork估值的自由落体运动绝非独一无二。Uber、Lyft和其他独角兽公司的股价一路下滑,不仅破了发行价,还破了上市前的估值峰值,而且上市首年表现也堪忧。WeWork们的噩梦折射出了一幅更大的画面:独角兽们在相对缺乏流动性的一级市场上获得了天价估值,一旦最终上市,瞬间天鹅变丑小鸭、独角兽变怪兽。
与此同时,国外独角兽公司的噩梦也绝非独一无二。以下曲线,请国内的各位科技新贵们自行认领:在独角兽变怪兽科技界估值快速增长的几年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迎来期待已久的时刻了需要好好反思了。3.
是科技企业还是地产公司?
跟上述遇冷的其他独角兽们相比,WeWork的情况可能只会更差。这不单是指它此时在资本市场的可怜境遇,更是指它不明不白的业务实质。事实上,一直以来,WeWork是一家左右逢源、疯狂套利的企业。在债权市场上,它说自己是一家棒棒哒具有颠覆性的地产企业,以此获得债务融资——地产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有形资产哦,我们要获得低利率!在股权市场上,它说自己是一家棒棒哒具有颠覆性的科技企业,以此获得天价估值——科技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我们独领风骚一统江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不是很聪明?但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首先,WeWork怎么着都不像个地产公司。最重要的是,它几乎没啥地产物业的资产。WeWork从房东手上租赁物业,然后以较短的期限将物业转租给租户会员——就是二房东生意,更何况,有时候大房东就是WeWork创始人诺伊曼本人哦,呵呵。显然,二房东生意,与传统的地产生意相比,是一项风险更大的业务。其次,WeWork也并非科技新贵。它具有许多线下落地的有形诉求:寻找租赁或收购新物业,管理物业,线下获客会员,等等等等。这些事儿,没一件是省心的,没一件是不烧钱的,没一件是具有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递减的,没一件是不需要精打细算的,没一件是新鲜的行当——都是传统地产行业的细分领域,然而却时常由没啥经验的年轻新人们拿着高科技行业的高薪随意应付着。它还要与科技企业相提并论比估值,怎么比?因此,WeWork的核心问题在于其业务模式的实质并不具有跟它的估值一样高远的愿景。WeWork的债权方觉得它又没啥资产、又没啥技术,信用风险很高——评级已是垃圾债;而股权投资人又觉得它一堆有形资产、线下经营、烦得要死,NotSexyAtAll!投资人不可能因为雷军同志说小米是苹果乘以腾讯就信了他,目前所见之小米,既不是生态链闭环的科技零售企业、也不是生态链成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市场按规矩给他估值,小米股价膝盖斩并不奇怪。同理,既不是科技企业、也不是地产企业的WeWork,拿什么说服投资人它和小米一样都有着光明的未来?以地产行业讨论WeWork估值已经很难看了,它摆脱不了大量分散在底层的重运营项目群对于投资人来说根本不可把控所带来的焦虑感。更何况,前面说了,WeWork还根本不是地产企业,没啥物业是自己的,拿市盈率只有10倍的同业Regus(IWG.L)做对比,Wework的下场只会更难看。除非它用市梦率。只是目前来看,WeWork已被市场鉴定为噩梦。
4.
商业模式有几何,合格企业家又有几多?
WeWork们的大起大落可能让人感觉很刺激了,但这并不新鲜,历史是重复的。WeWork兴起于8年上一届金融危机的危时/微时。而上一届金融危机时,深陷泥潭、举步维艰的,还是服务式办公的元老雷格斯Regus。
彼时的WeWork,顺应了金融危机时期的企业灵活办公的需求,一炮而红,异军突起。然而在金融危机过去的10多年来,WeWork的创始人诺伊曼却始终没想清楚经济衰退之于自己企业和所处行业的意义和影响,直到本届衰退的恐慌到来后,企业突然休克,这是很可惜、也是很可悲的。
事实上,在联合办公/服务式办公领域,有现金流杠杠的巨头与小而美,有逃过一劫的Regus,它们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往更大的图景看,整个地产行业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时间点,国外由WeWork带动而起了一轮行业改造升级,而国内传统地产商的高周转行将末路,在全世界一起弯道超车的过程中,值得创新、值得突破的事情太多了。然而,国内外市场上的模式、故事、脑洞,都还主要停留在WeWork上。在被资本市场打脸后,WeWork自己也做出了些许改变。比如在饱受诟病的公司治理/创始人方面:起初,创始人诺伊曼的超额投票权使他即使没有多数股权也可以控制公司,直到永远~~~而现在,这部分超额投票权变为将持续直到他去世为止(?!)——更新后仍然显得那么的荒唐,以至于让吃瓜群众难以想象当初的疯狂。事实上,目前的投资人,不看好的不仅仅是你的超额投票权,而是你创始人诺伊曼本尊啊!说穿了,这次上市失败说明:即使有董事会严格监督你、让你不犯错,即使业务不断变化、或许有朝一日有所转机,投资人们也根本不相信,你诺伊曼会是将WeWork拉出阶段性泥潭、在转机中灵活应对、最终带领企业走向辉煌的那个人!WeWork们这轮起落后,留下来的真正的问题是:不单是WeWork、也不单是联合办公领域乃至整个地产行业,而是所有行业创新的创始人和投资人们,大多在谈理想、谈模式、谈颠覆,但却没多少人好好谈管理、谈运营、谈开源节流、谈盈利。接下来,世界还会继续起落,WeWork们还会前仆后继,继续冲动和衰亡,但是,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于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这事儿的关键是:人的职业寿命拼不过历史的长度。再一两个小周期一过,大家都(被)退休了,也就不用再谈什么理想、模式和颠覆了。所以问题来了——那么有愿景、有银子的WeWork,
现在都已经软了。
也许有愿景、但肯定缺银子的你,
现在还硬气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