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和教育自家庭开始。
家庭是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学习什么是亲密的情感,什么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
父母则示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禁止的……正如《联合国宪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应该有利于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别是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抚养他们,让孩子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但是,遗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有一段关于家庭的描写,印象很深,是这样写的: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是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那些影响早已经深入骨髓。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影子,不管你怎么挣扎挣脱,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
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朋友说的那样: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深深的无奈与悲哀,终生难忘。
要知道,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强大的力量。
它就像雨滴,一滴一滴落在我们身上,开始时总是难以发觉,发现时早已湿了衣裳。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不管我们想不想承认,基因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生活态度,到最后可能就影响了整个人生。
教育又分别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后两者已经有了较为现代化的环境、科学的指导和法律规范,只有家庭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父母比较民主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会比较独立、大胆、善于交际,有独立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
父母比较严厉的,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得孩子的性格倾向于顽固、冷酷无情、倔强,还会在一些事情上极具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易于骄傲的孩子。
父母的保护过度,则使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不统一,长此以往会使得孩子的警惕性变高,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变得投机取巧易说慌。
父母支配教养出来的孩子,这样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很顺从、对父母过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性。
而我们人生格局的启蒙老师,其实就是我们的父母,或善或恶,或大或小,或策马奔腾,或谨小慎微。
可能都是儿时父母不经意的一件事所引起的。
父母为行讨的乞丐,献上一份爱心,孩子可能也就学会了与人为善。
父母为了不劳而获,小偷小摸,孩子也可能会染此恶习,下意识做出类似的行为。
前者为善,乐施善行,却不愤世嫉俗。后者为恶,贪图小利,而不顾后果。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却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如果父母展现给孩子的,是温柔的世界,美丽的星空,善良的人群,那等他长大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胸怀忍受各种无趣的生活。
如果父母展现给孩子的,是世俗的生活,灰暗的黑夜,残忍的同伴,那等他长大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忽视掉世界的美与善。
所以,人与人起点真的不一样。
就像作家沈三废说的:
“我的原生家庭没有给过我安全感,谈不上有精神后盾,这让我成年后很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像是附在他人身上吸取养料的怪物。这世界能靠的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当务之急还是要快快成长,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人生就是这样,如果开始时不够美好,就学着与生活和解。
把那些在自己看来不够正确的生活态度当成一面镜子,来督促自己;
去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努力形成自己的格局;试着敞开心扉,试着学会爱与被爱,试着与爱人真心拥抱和互相取暖。
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摆脱那些不好,再去遇见一些美好,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