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了解海外各烈酒品类的基本情况,我们梳理了全球主要烈酒品类的发展历程及在重要时点的变化,以供参考。
1、全球皆知的威士忌如何炼成?
橡木桶造就佳酿,威士忌风靡全球。威士忌是一种由大麦等谷物酿制,经过蒸馏后,在橡木桶中陈酿多年,最后调配而成的40度左右的烈性蒸馏酒。其中,橡木桶桶陈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刚蒸馏出的酒并无特别味道(类似食用酒精),主要由不同类别的桶、陈放时间长短等赋予了威士忌不同的品质和风味。相比大多数烈酒品类更多作为调制的基酒,威士忌更讲究知名产区、优质原料、久远年份的概念,因而价格相对更高,饮用人群也更偏高端,饮用方式上更多偏向直接饮用。当下苏格兰、爱尔兰、美国、日本等多地都形成了独特的威士忌品类和文化,中国台湾地区、印度等新兴市场也开始起势。
起源于苏格兰的“年轻”品类,单一麦芽开创新时代。相较于我国白酒、黄酒几千年的历史,供饮用的威士忌于15世纪末期的苏格兰出现,至今仅有约多年。起初威士忌的发展受税收政策严重制约,直至19世纪严苛消费税的结束和高效率的“科菲连续蒸馏器”的问世,推动行业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受制于成本和平淡柔和的口味偏好因素,当时的产品多以谷物威士忌(大麦、小麦、玉米等混合)和调和威士忌(麦芽威士忌与谷物威士忌调配)为主。
20世纪后期石油危机爆发,更具性价比的伏特加、朗姆酒等新兴白色烈酒放量,威士忌产销出现巨幅供需失调,行业再次陷入萧条。而这次的低谷也伴随着单一麦芽威士忌(同一家酒厂仅使用纯麦芽生产的威士忌)的崛起,其凭借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触动了消费者的品位和个性追求,各家酒厂纷纷发力释放这一品项,其内在的品牌价值和稀缺年份价值也日益强化,威士忌新发展时代开启。
殖民扩张全球传播,高端化殊途同归。威士忌伴随着殖民扩张遍布全球,美国是当前威士忌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为印度),其威士忌文化就源于17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随着殖民地人口增加逐渐发展。年,美国国会通过《国产酒税法案》,规定对用小麦酿造的酒类征收消费税,这一行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原料以玉米为主的波本威士忌(也称美式威士忌)的兴起,年美国国会将波本威士忌确立为“美国本土烈酒”。而这一阶段,龙头公司的不理性扩张(大幅增加产量,打价格战)使得行业格局恶化,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更是雪上加霜,美式威士忌吸引力弱化。20世纪末,受到奢侈品市场增长和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启发,美式威士忌也开始走高档路线,代表着优质原料和极致风味“单桶”、“小批量”的概念兴起,消费者兴趣重新被激发。
秉持“工匠精神”,缔造日威文化。与美国类似,日本的威士忌文化由美国海军年舰队登陆时带入,明治维新期间国内市场需求提升,但当时产品多为在进口的酒精中添加色素剂或者调味剂制成的“假冒威士忌”。
20世纪日本威士忌发展步入正轨,由海外学习正统苏格兰威士忌技术的竹鹤政孝与鸟井信治郎(三得利世家创始人)一手推动,年日本第一座威士忌厂成立,经过多次研发失败,甚至二人分道扬镳,终于在年成功研制出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角瓶”威士忌(至今都卖的非常好的三得利角瓶前身)。
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增长,日威进入快速发展期,三得利开设了上千家酒吧来推广威士忌文化。进入80年代,日本威士忌行业遭遇了加大税收、取消划分等级的政策调整(不区分档次削弱形象,高档酒降价低档酒涨价使价格体系混乱)等冲击,行业动荡下小企业纷纷减停产甚至关闭,多个品牌先后推出的多款单一麦芽威士忌也难掩颓势。
福祸相依,进入21世纪,日威凭借先前在产品主义的深耕,频繁在国际奖项中拔得头筹,独特的“日式风格”在全球范围发酵,国内消费也在三得利的新一轮宣传带动下开始全面复兴。更为重要的是,行业调整期产量的下滑使得现在日威高年份款产品异常稀缺,更引发消费者的狂热追捧。
2、日本清酒、烧酒:品类变迁,谁主沉浮?
复盘日本酒类的变迁,我们发现日本饮用酒品类非常丰富多样,在二战之后先后经历了清酒、啤酒、威士忌→烧酎、啤酒→利口酒、烈酒、威士忌的多次变迁,各种酒类兴衰起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清酒为何衰落?品质下降+创新不足,清酒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酿造工艺形成的日本国酒,酒精度数在14°到19°之间,约有年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见顶后产量逐年下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二战期间受大米短缺影响,很多日本酒商在清酒中兑入大量的食用酒精和调味剂形成三倍于原来产量的三增酒,通过增加酿酒量来牟取暴利,但清酒口感也因此变得低劣,消费者认可度下降;二是在其他酒类积极扩产品、拓渠道、加码营销的阶段,日本清酒厂商在品类提升和营销方式上创新偏缓,仍以传统地方酒为主,清酒陷入低迷期。但后续随着原料问题的改善,獭祭等品牌开始从品质发力,酿造高品质的“吟酿”清酒,产品力提升也让这些品牌得以逆势增长。
烧酒(烧酎)何以兴起?品质升级+营销创新,烧酒发力崛起。相比之下,同样历史悠久的日本烧酒在这一阶段发力崛起:日本烧酒度数在25°-5°之间,早先日本烧酒的定位一直是杂粮发酵的给农民和渔民饮用的廉价烈酒,70年代依靠电视广告推广的别致饮用方式“汤割烧酒”(热水兑着烧酒喝)改变固有印象,获得年轻群体认可。品质上,烧酒的原料也从原来的杂粮改为米、麦等纯净原料,口感上与威士忌类似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凸显。在随后的发展中烧酒接续创新,80年代出现的烧酎嗨棒(烧酒+苏打水)风靡日本,成为居酒屋爆款产品,日本公司宝酒造在年顺势推出饮用更方便的罐装烧酎嗨棒产品,目前稳居日本RTD饮品销量前列。21世纪初以甘薯为原料的“芋烧酎”凭借甘甜柔和的香味走红,饮用人群和场景进一步增加,烧酒增势延续。
政策助推变化,契合时代需求。最近一轮日本酒类的发展由预调酒和烈酒基酒(用于调制预调酒和鸡尾酒等)带动,从供给侧政策及动作看,日本酒类税收占比售价高,且频繁调整,对于行业发展影响重大。
20世纪70年代前后,日本开始提高啤酒消费税率,至年已经提升到29日元/L(占比零售价超过45%),年日本重新调整税率,按照麦芽比率分为啤酒、气泡酒等不同类别,划定不同税率,这一调整也导致厂商纷纷推出低税率的低麦芽浓度的气泡酒。后续日本又对低麦芽浓度的酒类逐步提高税率,在此背景下无麦芽的第三类啤酒/预调酒以更低税率体现性价比,也符合经济下行期日本消费者诉求。
从需求侧看,这一阶段女性就业率持续提升,而日本本身的饮酒文化就是交易圈拓展、愉悦身心,职场饮酒会等饮酒场景很多,有社交需求的女性群体增加,进而带动多样化、容易接受的预调酒品类兴起。
、龙舌兰、伏特加:普适or特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打造高端独特的属性是烈酒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威士忌的发展可见一斑,但这也并非唯一的秘籍,普适中性也能成功,龙舌兰酒和伏特加就是一对很好的代表。
龙舌兰:从廉价到高端。
龙舌兰酒起源于16世纪的墨西哥,也是墨西哥的国酒。随着早期的菲律宾移民将蒸馏器引入,墨西哥当地人开始使用野外生长、轻易获取的植物龙舌兰作为蒸馏酒原材料。
19世纪末,龙舌兰酒通过世界博览会等机会获得认可,开始出口美国,在美国禁酒令时期(0-19年),很多美国人周末跑到墨西哥去喝酒,也慢慢把饮用龙舌兰的习惯带回。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龙舌兰都被认为是一种廉价低质、口味不佳的酒类,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厂商出于成本考量,常常会添加一些价格低廉的糖来产生酒精。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精工生产的高品质纯正龙舌兰在美国市场推广开来,龙舌兰酒开始打造高端路线,纯饮和品鉴体系也逐步发展,区别于其他主要使用谷物酿制的烈酒,龙舌兰以其小众独特的个性受到美国上流社会的消费者追捧。21世纪以来,吉他教父卡洛斯桑塔纳、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巨石强森、坎达儿珍娜等众多明星都陆续投资设立龙舌兰酒品牌,进一步加码高端化进程。
伏特加:普适中性的王者。
伏特加是俄罗斯和波兰的国酒,其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度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度到60度,并经过活性炭过滤去除颜色和味道,呈现出纯净无味、平滑中性的口感,因原料、工艺简单,价格相对低廉。
15世纪中后期,伏特加的生产方式在俄罗斯普及开来,但当时的品质较差仍被视作一种低劣的饮品,19世纪连续蒸馏器的出现和伏特加国家标准的推出使得酒质和纯度均有很大提高。20世纪伏特加传入美国,依靠自身纯净的特质随即成为完美的鸡尾酒酒基,电影中马天尼的风靡和偏爱口味不重的女性饮酒者崛起进一步推动了伏特加的发展,新一代年轻饮酒者对于这种平价而又新奇的酒类产生了强烈的偏好。直至今日,伏特加作为一种工艺壁垒弱、价格低廉但具有极高普适性的基酒仍在快速发展,被广泛使用在各类鸡尾酒和预调酒中。
4、白兰地:天生的奢侈酒?
白兰地是烈酒高端化中的特例。不同于威士忌等其他烈酒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变迁,由葡萄基酒蒸馏而来的法国白兰地天然拥有较高禀赋,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来自法国夏朗德省的干邑(白兰地的一种)通过后天不断强调产区概念,才使自己坐稳高端化定位。
葡萄酒背书下,白兰地产品调性天然较高。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酒类之一,葡萄酒在欧洲文化中贯穿古今,在高度烈酒出现之前的中世纪,葡萄酒与宗教、王权等元素绑定程度较深,需要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才可饮用,而产品的酿造与改良也多是在修道院中进行,彼时在宗教和政界的宴席场景中葡萄酒一家独大,成为了欧洲贵族的官方指定用酒,人们对其高端定位存在共识。
到了16世纪,荷兰商人为了方便海运,将法国干邑地区的葡萄酒蒸馏浓缩,从而产生了白兰地的原型;后随着蒸馏技术的成熟与木桶陈酿概念的引入,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成品于年在法国诞生。由于1升白兰地需要7-10升葡萄基酒来蒸馏,所以白兰地被冠以“葡萄酒的灵魂”的称号,诞生之初的白兰地更像是葡萄酒在度数和产品工艺上的一次升级,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历史渊源使其从18世纪初开始就在欧洲上流社会广受欢迎。
面对竞品兴起,干邑以产区概念打造差异化,树立稀缺形象。法国干邑是白兰地的起源地,干邑地区土壤气候俱佳,使得该地区葡萄的酸度、酒精含量都十分适合白兰地的制作。18-19世纪,伴随法国经济环境稳定+鸡尾酒文化对基酒的旺盛需求,干邑白兰地发展步入快车道,//年产量分别达.6/15/47.8百万升,19世纪末干邑出口额可达亿法郎/年;但与此同时,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地酿造的白兰地也开始兴起,还出现了以樱桃、苹果为原料的风味水果白兰地。
面对竞品兴起,在人头马等干邑生产商的推动下,法国林业局分别于/划定干邑地理产区并给予干邑“受控原产地”认可,限定该地区产品才可冠以Cognac(干邑)之名,成功树立了稀缺、高端化形象。低渗透率+高稀缺度,如今干邑高端属性深入人心。干邑产量稀少,据法国干邑管理局(BNIC)和Euromonitor数据,干邑供给侧多年保持稳定,年销量约为14百万升,仅为白兰地整体的10%。中美是干邑主要消费市场,改革开放后,干邑凭借高端洋酒形象进入中国,同茅台五粮液一样出现在各类高端宴请场合,进口变化趋势也与高端白酒相似(12年后受到较大影响,15年开始反弹),当下仍有约一半的高档(陈放4年以上)干邑销往中国。
精选报告来源:远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