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舌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酒精,神秘的第五元素济南日报
TUhjnbcbe - 2023/8/18 20:30:00

这段时间,酒精成了与柴米油盐并列的生活必需品——重要性上仅次于口罩。从酒到酒精,从饮用到消毒,这种液体一路走来全是故事。

如果要问素日里滴酒不沾的小编怎么想起来研究这个话题?还不都是因为最近“那只蝙蝠”。

不是人类发明了酒是酒主动来找的人类

一只黑猩猩在林地上游荡,偶然发现了一堆落在地上的果子。它们已经熟透了,好多甚至已经裂开了口子、有些腐烂。

果子飘出的香气略有些奇怪,但黑猩猩没有考虑太多,开始狼吞虎咽。一个、再一个、又一个……然后,一些奇怪的感觉产生了!

当同伴发现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天一夜。它的头脑还不太清醒,口舌有些发麻,但隐约记得,那堆果子的味道似乎还不错,再来一次也是可以的……

这只黑猩猩不知道,它经历了或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个体验,成了历史上一项重要发明的先行者。

没有人知道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发酵饮料。考古显示,至少在年前的中国,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发酵的大米、粟米、葡萄和蜂蜜制作酒精饮品。

从那时候起,酒精开始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伴随着人们的阶级划分、远洋航海、全球贸易、快意恩仇,以及在眼下看来无比重要的消毒杀菌。

谁酿出了第一杯酒?中国人、埃及人还是苏美尔人?这是一个很容易吵起架来的话题,毕竟大家都想证明自己更聪明。一个比较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大家背靠背各自发明了各自的。谁让那时候植被茂盛,果实很容易掉到地上,而酵母几乎能使任何一种植物糖发酵——这样看来,不是人类发明了酒,是酒自己来到了人类身边。

仅就中国来看,流行比较广泛的有猿猴造酒、仪狄制酒、杜康酿酒三种说法:

古时山中多猿,这些猿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大禹治水辛苦,仪狄为了慰劳他,发明了酒;杜康把粮食藏到树洞里,无意间发酵后成了酒。

早期利用发酵制作的酒,酒精浓度比较低,因为大约发酵到13%的时候,野生酵母就会产生有毒副产品并杀死自身。酵母失效后,发酵过程也就自然终止,酒精浓度随之稳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酒精浓度都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动辄就“斗酒十千恣欢谑”、“一日须倾三百杯”。

第一阶段的酒以葡萄酒、啤酒、米酒、龙舌兰酒等为代表,也可以称为酿造酒。

蒸馏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酒进入了2.0时代。9世纪的阿拉伯文献记载,人们发现沸腾的发酵液体能挥发酒精,将挥发的气体收集起来并冷却,能得到比任何发酵饮料纯度高很多的液体酒精。

最早的烈性酒并不是用来饮用的,而是作为燃物或溶剂。更重要的是,被用于医疗和灭菌。在大航海时代,从欧洲到东亚或美洲的时间往往长达数月,海员们在水桶中加入一勺白兰地,能延长淡水的保质期。那时候人们就发现,酒精作为一种防腐剂,能杀死有害微生物。

虽然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最早利用高纯度酒精消毒的,还是阿拉伯人。今天,人们已经发明了各种消毒剂,如碘化合物、过氧化合物、季铵化合物等等,但醇类化合物仍然是重要的消毒手段之一。

这不是酒这是有灵魂的生命之水

酒,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文明和文化。这一点不分东西,人类在很早就达成了共识。

中华文明史、诗歌史几乎是蘸着酒书写的。

从商周开始,国人就非酒无以成礼。中国人借酒沟通天人,开心时喝酒,不开心时喝酒;有钱时要喝酒,没钱时也要喝酒;独处时自斟自饮,团聚时把盏言欢。张旭借酒发狂,以头发蘸墨挥毫狂草;王羲之曲水流觞,借酒助兴,留下《兰亭集序》;唐伯虎摘了桃花换酒钱,曹雪芹都喝不起粥了也要喝酒。

每一个人生重要时刻,都离不开酒。在酒的陪伴/见证/刺激下,国人祭天拜祖、婚丧嫁娶、写诗作画、消释兵权、上山打虎。

我们对酒的喜爱,从给它取的无数爱称上可见一斑。什么欢伯、流霞、绿蚁、琼露,什么瑶浆、甘醴、春醅、清圣……虽然也有人对酒提出一些微词,但文人讲起理来一套套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你那么有才,说什么都对。

对酒精饮料着迷的不光是我们,远方的国度也一样一样的。一部《圣经》,“葡萄酒”一词出现了多次。《新约》里面,耶稣的第一个神迹,就是在迦南的婚礼上,把水变成了葡萄酒。最后的晚餐上,他对十二门徒说:“面包就是我的肉,葡萄酒就是我的血”。基督教对酒的接受是全方位的。

史学界有种说法:“有宪法的政府、有制度的城市,以及葡萄酒,是古希腊留给世人最有用的文明。”希腊人觉得葡萄酒可以鼓励人们说出真理和实话,有句希腊古语意思就是“酒中有真理”。

在英语中,Spirit除了“烈酒”的意思外,还有“灵魂”的意思。这也是源于炼金术士对这种饮料的最早命名:物质的本源,源自阿拉伯语的“灵魂”。

那会儿欧洲的炼金术士认为这种蒸馏而成的酒精具有独特的力量。他们称之为“第五元素”,和土、木、风、火齐名。后来又过了两百年,蒸馏酒治病的事儿已经很普遍。西班牙人给这种可以治病救人的液体取了个名字叫“生命之水”。时至今日,威士忌的别名仍然是“生命之水”。

酒精饮料更是一种精神饮品。我们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身份地位、一种姿态、一种信仰、一种情绪和仪式感。具体可参见知乎上“酒到底好喝在哪里?”“酒那么难喝,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喝?”“除了酒精依赖症,真有人喜欢喝酒?”等等若干类似问题。

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对酒有着非一般的感情,好的,或者坏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人们也意识到酒作为一种饮料带来的弊端,多个时期内提倡节制饮酒,将醉酒斥为罪孽,有的国家甚至用法律禁酒。在与人的纠缠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农业、文化、医疗还是餐饮,酒,都早已获得超越物质形态的生命力。

爱它但不是用“喝”的方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大家还比较蒙圈的时候,有消息说高度酒可以杀死病毒,引起很多人的欢呼,认为终于有机会可以敞开了喝。

虽然是个玩笑,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颇被人接受。

比如红酒,它被认为能美容养颜,还能软化血管;白酒被认为存在多种“有机酸、杂环化合物、酚类”等有机化合物,有强身健体之效;各式药酒、保健酒、养生酒更不必说了,是很多中国老人的最爱。

但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不久前发布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彻底否定了这一点:研究者评估了年至年期间、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酒人群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最安全的酒精摄入量是0。

每年因为饮酒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是谁?并不是酷爱伏特加的战斗民族,而是中国。这项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约有70多万人因饮酒死亡;15岁至49岁之间的男、女性饮酒死亡数量都稳居第一。其中男性死亡率遥遥领先,是第二名的两倍多。

酒精饮料是人类最有趣的发明之一,它伴随了文明的演变、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科技手段下不同纯度的酒精(乙醇)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但它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方面有益健康,另一方面又有害健康。

李白这样汪洋恣肆的“酒中仙”固然十分潇洒,“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多么快意人生?但是《旧唐书·李白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所以,尽可以感谢这种帮助人类保持健康的神奇液体,但不要以喝下它的方式。(济南日报记者李雪萌)

1
查看完整版本: 酒精,神秘的第五元素济南日报